魔术奇迹论坛

 找回密码
 点此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7|回复: 2

浅谈近景魔术之“错误引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9 08: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魔术奇迹友情提示: 回复后看不到内容请刷新,如果依然看不到请 点击我解决
引言
“近景魔术”四个字是由英文——“Close-up Magic”翻译而来,也有人将它翻译为“近台魔术”。在英文魔术词典里,还有一些相关的词语,如:Table Magic, Stand-up Magic等。在华语魔术圈里,“近景魔术”的提法基本上涵盖了以坐式(在桌面前)、立式(在桌面前)及站立式(在微型道具桌侧)这几种表现形式。(街头魔术,互动魔术等也包括在内)
近景魔术”与“舞台魔术”(Stage Magic)的主要区别是后者的表演一般需要有专门的灯光布景及相对大的道具和团队配合。此外,还有一点也极为重要,那就是从表演技法的角度来看,“舞台魔术”注重道具伪装/遮掩法(Disguise)的运用,而“近景魔术”则强调错误引导法(Misdirection)的运乎于心。这也就是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近景魔术之“错误引导”。
       本篇文章适合有一年以上近景魔术实践基础的魔术爱好者及专业人士阅读。

概述
       在当代,如果你在街上随便问一个行人:魔术是真是假?我可以断言,百分之百的人会说是假的,不会有例外。那么,明知是假的,为什么在欣赏优秀的魔术表演时,观众还会有惊讶万分的感受呢?读者不需要在此回答我这个问题,读完本篇文章,答案自然就会在你心中浮现了。
我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做一个阐述:心理学的本质是研究人的认知规律性的。而魔术的表演过程实际上是引领观众产生逻辑认知上的错觉的一种经历。所谓“错觉”(Misconception),就是发生中的魔术现象,在观众的理性认知层面,他们确认某种变化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在视觉上观众却真实的看到了神奇现象的发生,这也就使得观众在感性认知层面上不得不承认这是可能的。因而造成了认知规律上理性与感性的错位,从而导致了自身的惊奇感的产生。在此特别要强调的是:魔术是“运用而不是打破”人们的认知规律,被打破的是其中思维过程的逻辑。魔术师常说:变一切不可能为可能!给这句话做一个少许复杂的注解便是:这个“不可能”是逻辑思维上的“不可能”,而不是违背自然宇宙法则的“不可能”。比如09春晚中刘谦表演的‘戒指入鸡蛋’的这个效果,就是违背了人们的认知规律,在表现内容(立意)的客观性上不成立。这个结果本身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观众稍一回神就会马上意识到这是事先放入的,那么魔术师之前所做的一切引导、铺垫都成了徒劳(且不谈是否利用了托或是原创等),即使观众不知道表演的机关在哪里,神奇的心理冲击力也已经大打折扣了。那么所谓的“运用”认知规律则是让表演在每一点上都符合认知规律,看起来都是对的、是真的,但整个过程的逻辑关系又是不合理的、是假的,这样魔术师就很好的让观众把焦点转移到了自己的思维上,也从另一方面淡化了观众对魔术师此前各种行为的怀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用一些经典魔术来套入验证。有关魔术的真假论,我将在另篇中进行详细阐述。)所以,恰恰就是要运用人们认知上的“自我信任”,也就是对真实的肯定,来强化魔术的神奇效果,所以我们不妨说:亦真亦假才是魔!
       那么从魔术师的角度,怎样才能创造出有神奇效果的“错觉”呢?让我们再返回到近景魔术之“错误引导”这一主题,近景魔术的错误引导法(简称为“错引”)就是创造“错觉”的工具与手段!

错误引导
       一般来讲,错误引导法分为两类,一个是物理行为错引;一个是心理意识错引。在实际的应用中,这两类是相互交融运用的。但在本文中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我将两类错引法做以分别的叙述。
       物理行为错引
       这类错引凡是有一定魔术基础的表演者都会有所了解,简单的讲,就是在视觉上通过表演者的行为转移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声东击西”,以达到“视觉错觉”的目的。
相应的方式方法有转换、解释、模拟、假装、托辞/借口法等。
举例讲,在09年央视春晚上刘谦表演的“戒指入鸡蛋”节目,其中的戒指挂接动作,就是在与董卿的对话过程中完成的,也即使用了托辞与借口法。但刘谦在语言的组织上过于生硬,没能产生出合理的兴趣点(后面会解释这点)。
从实际表演的角度,我们可以将物理错引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眼神接触
最好的方式是在表演的前期阶段尽量多的与观众有眼神的接触与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观众通过与你进行的眼神接触产生放松感,并同时对你建立起信任感。当然,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用眼睛看自己要做秘密动作的手或地方。
动作自然
在表演过程中,所有的动作都应该自然放松,并且要合情合理。例如在牌垫上表演时,手臂不要在牌垫上有交叉动作,双手尽可能的在牌垫的范围内动作。另外,千万要避免双手快速和断续的动作。还有一点是,如果一定要做一些取藏放的动作,可以遵照美国已故近景魔术泰斗Dai Vernon的一句箴言:"A large movement covers a small movement"。翻译成中文的话,就是说:小的动作掩盖于大的动作之中。换句话讲,就是做一个自然合理的大一些幅度的动作,在这个动作的过程中完成你真正想要做的秘密动作,因为观众的眼神是会被大一些幅度的动作所吸引的。
Timing把握
Timing可以翻译为“分寸”或“火候”,但针对魔术表演来讲,还是觉得不够贴切,因为“Timing”里面还含有节奏掌控的意思,所以这里我暂且用英文做小标题。简言之,Timing就是在表演过程中,动作不仅要自然,而且还要像乐曲一样,有节拍,顿错有序,尤其是在关键点的环节,要一气呵成,不能快,也不能慢,必须要合拍。
表情投入
在表演过程中,首先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神去引领观众,与此同时,面部表情与情绪也要与所做的魔术内容相匹配,这样就会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到你所期待的魔幻状态中。
幽默语言
在表演过程中,有时你需要讲一些笑话来掩盖你所要进行的秘密动作。这里的关键点是在观众笑出声或鼓掌的那一时刻,你要抓住这个空档做你的秘密动作。
设立兴趣点
在表演流程的设计里,你需要根据表演内容的需要有意识的加入相应的“兴趣点”(也称为“关键点”)。所谓“兴趣点”就是你需要观众关注的地方。在表演过程中,当你将观众的注意力合理的引导到你所要他们关注的地方时,比如说是另一方向,上衣口袋或是牌盒等(”兴趣点”要配合有合理的效果出现,不能只是生硬的制造),你的另一只手的秘密动作就要在此时同时进行。
所有以上这些物理行为错引原则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实际的应用中,相互的组合越多越好。
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一点:当近景魔术的现场表演呈现在电视上时,则成为一种特殊的双重环境的表演,需要结合环境对魔术做相应的再创作。现场表演中,如果错引到位,对现场观众的效果是很神奇的;但经电视转播后,错引是很难对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起作用的。电视传播中有一个特征,即是一种放大后的现实呈现,观众的视野被集中在相对狭窄的电视屏幕上,屏幕上的内容即观众的聚焦点,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被格外的放大,而魔术师的语言、眼神、表情等却很难通过电视实时的传达出来,无法像现场观众般有着全息的沉浸感。所以错引是转移不了电视观众的注意力的!除非在做错引时,借助摄像机的摄像角度与距离的调整。这也就是刘谦在表演戒指挂接环节时,不得已要靠摄像机配合了,但从精益求精上这就不完美了。所以说,针对不同的场景(现场/电视),同样的魔术节目在流程设计上要有不同。如果主要是做给电视观众看(例如春节晚会),就应尽量减少行为(借口)错引的环节,或是尽可能采取合理的解释错引法,并将表演行为都聚焦在电视屏中。这样才能达到惊奇效果的最大化,节目也就经的起推敲,并有可能成为经典。大卫科波菲尔在这方面就做的极为出类拔萃。
有关物理行为错引,先止于此。

心理意识错引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再深一层次的探讨“错觉”,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人的思维特征:首先,每个人都存在着思维惯性,即强势惯性、前提惯性、语境惯性和群体惯性等。如果魔术师在设计魔术节目时,懂得有意识的加入引导观众思维惯性的元素,那就自然能让观众在自己心里产生“逻辑错觉”;其次,魔术师可利用人的大脑所存在的自我诱发机制,引导观众绕过理智思维途径,直通魔术师预埋在观众大脑内的记忆点,因而达到让观众在自己心里产生“记忆错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错引法是相对隐蔽并不露痕迹的。了解并掌握这类错引法,对于在电视上表演近景魔术节目的针对性设计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从本质上讲,心理错引转移的不是人的注意力,而是在人的知觉层面上让人不自觉的产生信任感,也即由最初的怀疑和提防自动的转换为不怀疑,认为这是自己大脑理性的正确逻辑思维的产物。因为每一个人从思维本体上讲都是完全认同自己的逻辑判断的,而不是相信外人。魔术师恰恰就是利用的这一点。古语讲的好:攻心为上。
相应的心理错引方式方法有:暗示、演绎、混淆、期待、重复等。
还是以刘谦在09年央视春晚上表演的“硬币入杯”节目为例,其中请董卿在硬币上签名的环节,就是属于混淆法的运用。但刘谦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有待推敲,他使用了——“。。。这是唯一的。。。硬币。。。”,这个“唯一”的用语实际上在观众心理产生的效果恰恰是相反的,因为观众的本能是不相信魔术师的话的。这多少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这就好比魔术师变扑克牌魔术,做了一个“双提”的动作,然后说:我手里有‘一’张牌,你签名的牌。这不是欲盖弥彰吗,你等于告诉观众,你手里不只有一张牌。在这种情况下,比较自然的说法是:这是你的签名,对吗?这样的用词是百分之百成立的,对于观众来讲,他或她认同的是自己的签名而不是魔术师的话。在心理上,你就成功的实现了混淆式错误引导法!恭喜你!
从实际表演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心理错引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语言诱导
在表演过程中,将眼前的客观事实用简洁的语言做一个描述,并在每一个事实点上都争取得到观众的首肯,这样的话,观众在心理上就会不知不觉的产生思维惯性,同时也就对表演者产生了信任感。“阴魂不散”的扑克魔术就是属于这种形态。
       预设目标
在表演过程中,给观众一个效果的期待描述。在这种状态下,观众的心理兴趣点就会关注在预期的效果上,也就是受到了暗示错引。而表演者就可以从容的进行秘密动作。“杯穿桌子”的魔术就是属于这种形态。
       强迫记忆
        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重复的语言或动作,在观众的心理中产生了一个短暂记忆。这个短暂记忆会在一个时刻占据观众的记忆空间,而表演者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相应的秘密动作,当最终效果出现时,观众的记忆里只存有先前的短暂记忆,因此也就产生了“记忆错觉”。魔术表演中的“交代”步骤是制造“记忆错觉”和进行秘密动作的最佳时刻。“杯与球”与“硬币矩阵”的魔术就是属于这种形态。
自我肯定
  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语言或动作引导,使观众的逻辑思维产生概念混淆,由此而产生连带的“正确”逻辑结论,即自我肯定。“皮筋互穿”的魔术就是属于这种形态。
互动参与
        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邀请观众参与的方式,以达到观众心理的自我信任感。因为,每个人都是绝对相信自己的感观认知的。如果表演者适时的再加入一些轻微的肢体接触,这样,在观众的心里又会多了一个“兴趣点”暗示。“海绵球”的魔术就是属于这种形态。
伪逻辑路径
         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语言或动作的逻辑演绎,制造了一个看似真相的假象,但让观众在心里很信服并放松警惕,而表演者在这个过程里,把握节奏,就可以从容的进行秘密动作。“撕纸巾复原”的魔术就是属于这种形态。
同样的,所有以上这些心理意识的错引原则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实际的应用中,相互的组合及与物理错引的结合越合拍越好。



分享到:
魔术奇迹论坛-打造免费魔术教学论坛,提供魔术教学与原创魔术心得-您的充值是我们唯一的收入-点此充值金币
发表于 2012-4-1 16: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好全啊....谢谢楼主,沙发啊啊
魔术奇迹论坛提供免费魔术教学和原创魔术心得,免费高质量魔术交流论坛
发表于 2013-4-24 15: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文章没人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此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广告服务|Archiver|法律声明|联系我们|魔术奇迹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068102510749号

GMT+8, 2025-2-5 22:47 , Processed in 2.17187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